Tuesday, March 30, 2010

勤劳民族的文化:满城“捡柴火”只为8分钱

特约湖南当代商报记者30日专稿,在长沙这个热气腾腾的城市里,有这么一拨人,人数不多,从事的职业不为人熟知,但他们都是这个城市的鲜活的一部分,他们每天以另一种姿态迎接太阳的升起,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来打量一下他们生命的力量。今起,本报开设“混在长沙”专栏,将温暖的目光投向他们。
    在茫茫草原,一头野兽倒亡,成群的秃鹰闻味而至啄食其尸;在楼房林立的城市,一栋楼房拆倒,也有成群的人闻讯而至收集其残料变卖。
    出来“捡柴火”并不是老吴夫妇一开始就规划好的,去年,夫妻俩在长沙开福区北正街开的一家小小的瓜子店因为拆迁而关门了,老吴夫妇因拆迁而失了生计,却又从拆迁中找到了生计,那就是“捡柴火”。
    3月中旬的一天,长沙最繁华的五一大道,平和堂后面的东鱼塘街96号楼正在进行拆迁,住户都已经搬出去了,只剩下一个扒掉了门窗的钢筋水泥空壳,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垃圾,现场混乱不堪。就在这一片狼藉之中,记者看到,一对对拾荒的老夫妇在各个房间寻找,用他们那黑乎乎的双手在地上、墙上到处扒拉,拾捡能够换成钱的东西。
    其中一对来自湘潭的吴姓夫妇比较特别。老吴夫妇都是近50的人了,每天早上四五点钟,两个人就会一前一后推着两个板车出门,沿街寻找拆迁的房屋,拾掇可变卖的材料。“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五六十块钱,运气不好也能赚足两人一天的吃饭钱。”老吴的妻子告诉记者,他们的“柴火”都送到银盆岭大桥东边一个收购站,老板给的收购价是8分钱一斤。    

跟着老吴夫妇走,记者找到了他们所说的收购站,湘江东边一个上十亩的空地。这里一年前还是一片棚户区,现在成了一个临时的废品收购站,各种拆迁废料堆积成山。操着长沙口音的女老板说,这里搞不长久,马上就要建新的高楼了,她拣了个空当做点生意。
    “每天都有人送柴火过来,好一点的给他们1毛钱一斤,差一点的8分。”女老板说,附近的三合板厂、家具厂会到她的收购站来挑选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木料。
    老吴夫妇租住在开福区史家坡一栋旧楼里,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没有单独的卫生间,每月的租金是250元,房东给他们搭了一个雨棚做饭。每天早上不到5时,老吴的妻子就会起来,烧水煮面条,吃完后和丈夫一起出门。
    老吴夫妇有一个21岁的儿子,在湘潭老家务农。“儿子现在有对象了,就要结婚了。”老吴妻子欢喜地说,现在就想多挣点钱,装修好了娶媳妇。
    “你们不要拍照咧,要是被我儿子和邻居看到了怎么办,我们都说我们在城里做生意的。”老吴妻子一再叮嘱记者不要拍照。
    老吴妻子说,以前卖瓜子还可以说是做生意,捡柴火呢,还真让人说不出口呢,要是儿子知道了,会以为这样的父母无能吧,邻居也会笑话的,所以一定不能说。
    “其实这有什么呢,一不偷二不抢的,这老婆子就是死要面子。”老吴停下来,举起大大的矿泉水瓶咕哝咕哝灌了几口茶水,又马不停蹄地拖着板车奔赴下一个拆迁楼了,精瘦的背影在3月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打眼。
    老吴夫妇说,城市里的人对他们挺好的。碰到上陡坡,经常有好心人帮着他们推车,还会有人告诉他们哪里有好东西捡。“一个女孩子,在路上追着我,给了我一麻布袋矿泉水瓶和几十斤废报纸,说是放在家里碍事的,搭帮我运走。”老吴说,他想出钱给那女孩子,但是她坚决不要。
    老吴妻子说起了一件事。去年9月湖南旅游节的晚上,城里人都跑到橘子洲头去看焰火了,很热闹。她和丈夫没有去看,拖着两个板车在湘江边上拆迁的房子里找木料,一前一后的,吸引了很多目光的注意。就在他们奋力而缓慢的拖着板车前行时,一个妇女走到老吴妻子身边,对她说:“别人都去看焰火了,你们怎么不去看呢,你们也去看看吧。”这名妇女塞给她20块钱,说就当干活挣的,今晚就别忙活了。“我怎能白要她的钱呢,她的心意我领了,但是钱我不能收。”老吴妻子没有要好心人的钱,还安抚她:“乡下人家,对焰火这玩意不感兴趣。”    

老吴夫妇是拆迁现场拾荒者的一个缩影,这群“捡柴火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有河南的、四川的、安徽的,也有湖南本地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