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1, 2010

张业遂仕途的关键一搏--新任大使的美国路


特约光明日报记者21日专稿,3月9日,当中国前驻朝鲜大使刘晓明、前副外长何亚非各自获得正式任命后,接替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的人选终于尘埃落定。此时,距张业遂正式履新还有五天。

  随着美国新政府的上台和新驻华大使的任命,谁在第一线代表中国,应对处理中美这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一直为国内外交圈内中热议。之前,无论是对美外交经验相当丰富的刘晓明,还是先后供职于非洲司、国际司、驻联合国代表团、军控司、美大司的何亚非,都是驻美大使的热门猜测。而最终脱颖者,则是此前亦有传闻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业遂。
 
 出生于1953年的张业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进入外交系统,先后在中国驻英使馆、外交部国际司、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等机构工作;1992年起,历任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礼宾司司长、部长助理、副部长等职,2008年10月起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外交部领导岗位期间,张业遂曾负责政策研究、涉港澳台事务、礼宾、军控和裁军等事务。
 
 这样一份典型的职业外交官履历,摆在任何一个外任大使岗位上都不为过。而相较于之前他担任过的其他职务,驻美国大使大概是最可能出彩也最具挑战性的岗位。
 
 出彩便自履新始。出身于湖北农村贫寒之家,作风低调,完全凭借自身努力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国内媒体对张业遂成长经历着墨最多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张业遂的夫人陈乃清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女大使之一,曾任中国驻挪威大使,2007年还出任负责朝核问题的朝鲜半岛事务特使。
如履薄冰,如鱼得水
  
作为中美建交30年来的第九任大使,在张业遂的前面,除了后被擢升为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和杨洁篪,还有柴泽民、章文晋、韩旭这些老一辈外交家。
  
强烈的公众聚光灯下,历任驻美大使,都难逃超出一般驻外使节的曝光率。这也往往使“外交无小事”原则,在驻美大使职位上被空前放大。中美的相互依赖性如此之强,使任何或许仅仅不够恰如其分的言行,都可能对两国关系乃至国际形势产生影响。
  
刚刚卸任的周文重大使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对美国社会的深入研究和广泛拜访,特别是在任内走访了美国50个州中的大部分。即便如此,在记者参加的一次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布会上,周大使依然谨言慎行,凡事皆有数据支持。对于有着大量处理国际问题经验的张业遂,其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将为其加分不少。
  
效率是张业遂的又一张“名片”。对于他在常驻联合国代表任期最后阶段的表现,国内媒体有过这样的评价:“在今年1月中国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国期间,张业遂主持了21场正式、非正式会议和磋商,通过了四项决议和一份主席声明。特别是成功主持了‘联合国与区域和次区域组织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合作’专题辩论会;迅速协调安理会通过有关决议,推动联合国在海地地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方面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赢得各方好评。”
  
但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又决定了,除了高效率的工作,张业遂将承担更多阐明立场、释疑解惑的责任。《华尔街日报》转述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奥林斯(Steve Orlins)的话说:“我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并不一致,但张业遂对中国立场的解释非常充分。”
  
在3月全国人代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表示,现在舆论上已经出现了“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必胜论”等观点。无疑,这些声音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美国。如何面对和作出回应,说明中国的崛起不同于以往大国崛起的路线,是摆在张业遂大使任内最主要的挑战之一。
  
知易而行难。美国新政府当政之初,就采取了不同以往的对华友好态度,但即使有如此背景,两国关系也依然未摆脱高起步后的“下滑”。其中不仅事涉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还有着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的认识差异。
  
国内一名资深中美关系学者曾认为,推动中美关系平稳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美国现在奉行的是“全球治理”,而中国依然固守国家主权至上的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如何在中国坚持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家核心利益基础上,实现在全球性议题上的合作,这其中包括对一些传统国家利益的让渡。
 
 如果说中美合作在早先时,尚不足以对一些超越双边关系的问题产生决定性影响,时至今日,在事关全球经济增长、能源和气候变化、贸易等问题上,中美合作已是全球取得共识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作为第一线的中国利益代表,张业遂需要走出一条平衡之路;一方面维持中国核心利益不动摇,另一方面则需要转寰,不要让中国成为一切问题的“替罪羊”,其中压力可想而知。
  
确实,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它的体量决定了中国主观上的一些“无意之举”,也可能在实际中引发震荡和反应,而中美关系恰恰处在这些震荡和反应的最前沿。
履新面对新挑战
  
除去整个驻美大使任期都要应对的挑战,在履新的第一年,张业遂需要直接面对中美关系中的几件大事。
  
其首要者,就是如何使目前出现反复的中美关系重新步入良性互动轨道。随着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和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到访,在美国方面,正试图通过派出高官和对华友好人士的方式,力促中美关系转暖。这其中,当然是为了给中美联合声明中奥巴马总统邀请胡锦涛主席今年访美做铺垫。因此,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时机实现胡锦涛年内对美国的访问,张业遂的角色不遑多让。
   第二,是年中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议题的选择,双方官员的具体出席名单,都是需要张业遂居中斡旋的。
   第三,则是一系列峰会外交,包括今年分别在加拿大和韩国举行的两次G20峰会,以及拟定4月中旬在华盛顿举行的“全球核安全峰会”。这些场合都很可能涉及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互动。其中的核安全峰会,将成为国际社会讨论伊朗核问题的重要场合。张业遂在担任常驻联合国代表期间,多次代表中国阐明在伊核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认为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寻求僵局的外交解决,而非讨论进一步的制裁。但在伊朗错过美国等国设定的接受和谈的最后期限后,中国如何应对西方要求加大对伊朗制裁的呼声,将检验在外交一线的张业遂的智慧。
   第四,则是继续此前几任大使开始的“国会外交”和“民间外交”。中国很早就意识到,国会是美国政治不可或缺的角色和力量。曾有美国学者这样评价,中美关系实际上是三方博弈——中国政府、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因此,推动两国关系发展,除了跟奥巴马政府打交道,还要花相当的精力加大对美国国会运作模式的了解,以及与议员个人的往来。
 
 至于民间外交,更是在政府层面外交的有益补充。张业遂曾在中国驻英国使馆待过六年;还曾于1988年至1992年期间,成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一分子;其后是从2008年10月开始担任常驻联合国代表。这么算来,张业遂的职业外交生涯中,有近12年即三分之一时间在国外驻过。可以想见,他同驻在国当地的民众打交道不会陌生。

  不可否认,出任驻美大使,对任何一位外交官而言,不仅意味着极大的信任,同时也是莫大的荣誉,其职业履历也会镶上一道金边。
  
以五年为期,张业遂任满时是62岁。而曾任驻美大使并于日后出任外长的李肇星,担任外长时的年龄是63岁。换言之,从年龄角度,张业遂依然有前鉴可循。
更关键的是,正如其前任一样,驻美大使的岁月注定伴随着起伏和动荡。以1993年4月至1998年1月在任的李道豫大使为例,他曾为最惠国待遇问题、“银河号事件”、李登辉访美事件等与美方交涉,并促成中美领导人互访,被誉为“危机时不辱使命”。
  
现任外长杨洁篪2001年2月至2005年3月任驻美大使期间,妥善处理了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2002年追回西汉陶俑文物等事件,被誉为“大儒之帅”。刚卸任的周文重,就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新疆“7·5”事件在美国发表大量演讲,向美国民众澄清真相,被誉为“中国外交的‘男高音’”。
  
可以预期,待张业遂任满回国之际,也必然会留下属于他的遗产。他担任大使的时期,正是全球实力发生转移的时代。美国力量的相对削弱,使得美国必须就“弱单极”的现实作出战略上的调整;而在中国一方,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经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无法忽视的“大国”。
 
 从有利处说,国力的提高,为张业遂与美国同行打交道时赢得更多的底气。但凡事皆有两面。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罗夫斯特将军在2008年布鲁金斯学会举行的“中美关系30年”的研讨会上表示,中美建交伊始,两国间讨论都是国际性话题,因为“根本没有双边关系可讨论”。
  
同样,当下的中国,由于国力的增强,除了传统的双边关系,两国间的对话将注意力更多地导向了全球性议题。因此,如果处理不慎,影响恐为全局性的。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家,对张业遂而言,最大的成就也许不在于个人仕途的晋升,而在于所供职的岗位都能恪尽职守,维护中国的利益与形象。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洪博培就任伊始,曾表示希望两国关系能进入更高的纬度,从而减少摩擦。张业遂此次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时也表示,他将在担任大使期间为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