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3, 2010

中共纪委--“最神秘部门”渐进式透明

特约人民日报记者23日专稿,被认为是执政党“最神秘部门”的中纪委正在进行一场“透明化”的改变,去年10月13日,中纪委证实了辽宁省人大副主任宋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堂堂已接受组织调查的消息。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熟悉中纪委的观察者们意识到,这是中纪委及时公开大案要案的又一明显信号。

通过及时公开确认正在被调查的违纪高级官员,以新闻消弭传言,此前被认为是执政党“最神秘部门”的中纪委正在进行一场“透明化”的改变。从2007年9月新华社公布陈良宇被立案调查开始,中纪委接连在“双规”阶段确认的省部级高官已被调查的消息。诸如,原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案、原浙江省纪委书记王华元案、原深圳市市长许宗衡案、原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康日新案等,均在此例。

现在,中纪委公开大案要案的时间点提前到“接受组织调查”阶段,已基本形成惯例。而在此之前,基本上只有等所查办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审理,或当事人被免职、双开之后,中纪委才会对消息予以确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中心副主任任建明亦注意到这一变化。在他看来,变化的背后包含了两方面原因。一是,“双规”不断规范化的背景。现在,“案件一旦进入‘双规’程序,就意味着办案者已手握当事人违法违纪的确切证据。”

他说。另一方面,提前公布亦有技术层面的考量:有助于办案人员在更大范围内获得知情者的举报。“中纪委提前公布时点的举动表明,纪检系统已跳出以往仅限于国家机密与个人隐私之间的权衡,开始更多地考虑公开信息对查办案件的推进效果。”任建明认为。不过,“在‘双规’时点公布,也已到达最早公布的极限点。”他如此判断,“若消息再早泄露,便会打草惊蛇。”事实上,在各党务部门中,中纪委对推动信息公开,以及自身透明化的努力一直较为超前。例如,中纪委是首先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党务部门。

2006年9月26日,时任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干以胜第一次以主发布人的形式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从带领记者参观中纪委的办公楼和档案馆开始,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记者频繁进出中纪委大院,在1号楼的会议室参加中纪委、监察部的各种新闻发布会。这些参加过中纪委发布会的记者们,还常在会后抒发感想。对发言人“不回避敏感问题”的肯定,往往被列为各类感想的第一条。

从今年7月16日开始,官方网站人民网推出“全国纠风办主任系列访谈”栏目,至今已13期。在这一被称为“纠风系统内高规格、高层次、大规模的视频在线直播访谈”的栏目中,国务院纠风办副主任、中央纪委监察部纠风室主任赵惠令以及各省级纠风办官员陆续登场,积极向公众宣传工作近况。而国务院纠风办亦是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纠风室承担日常工作。现在,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马馼兼任国务院纠风办主任。10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等中纪委领导对此栏目作出了肯定批示。

除了人民网,纪检系统的官员也常使用新华网的传播平台。国庆前,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马馼在做客新华网时预告说:“近期国家预防腐败局的网站正在准备改版,通过扩大容量,增加栏目,从而使信息渠道更加畅通,方便网友使用。”在探究中纪委透明化的原因时,任建明认为,这是一场回应式的改变。“自2000年以后,几乎大大小小的民调都显示,‘反腐’甚至超越公平、就业等,成为最受公众关注的议题,并长期高居排行榜之首。”任建明说。从2000年福建远华案浮出水面,到今年国庆前夕,时跨九年,反腐热度却未曾削减。

《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依然表明:72.1%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反腐”。纪检系统一直是各类党务部门中最受民众关注的对象。也正因此,作为回应的途径之一,中纪委近年正逐步走向透明,希望以此提振民众对反腐工作的信心,树立执政党的威信。民众的关注与期待,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中纪委自身的透明化还将有更大的开拓空间。”任建明说,去年9月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党委也应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各党政机关将进一步公开、透明已是大势所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